揭秘硅谷1美元俱乐部:讨好股东 建立公众形象
扎克伯格目前的年薪只有1美元
导语:美国《连线》杂志网络版今天发表署名麦克·艾萨克(Mike Isaac)的文章称,硅谷有众多年薪仅为1美元的CEO,他们看似在为伟大的目标奋斗,忽视了金钱利益。但实际上,这类行动背后隐藏着税收利益,而且可以成为一种绝佳的公关手段。
以下为文章全文:
1美元俱乐部
硅谷有这样一群特立独行的人,他们都在企业中位高权重,很多都是科技巨头的CEO,他们所执掌的企业年收入都高达数十乃至上百亿美元,手下的员工更是不计其数。
但他们的独特的地方其实不在于企业市值、利润或股价,而是他们少得可怜的薪水。
我们姑且称之为“1美元俱乐部”。这个俱乐部的所有人每年只能拿回家1美元的薪水。在这样一个CEO和高管报酬丰富,年薪动辄七八位数的行业中,这样的年薪的确很显眼。
这个俱乐部的会员不乏一批科技行业的风云人物:谷歌的塞吉·布林(Sergey Brin)、Tesla的埃隆·马斯克(Elon Musk)、雅虎的杨致远、惠普的梅格·惠特曼(Meg Whitman),固然,还有已故的苹果前CEO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
Facebook最近提交的S⑴文件显示,这个俱乐部又多了一位新成员: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这位CEO今年的薪水将较2011年减少499,999美元,与很多硅谷精英持平。这仿佛也是在对外公布:赚钱不是目的。
最早起源
但这类做法并非源于硅谷。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随着美国逐渐卷入二战,不断增长的军费开支,让数百万由于大萧条而失业的美国人重返工作岗位。但题目是,官僚风气盛行的美国政府难以很好地动员美国的劳动力,将大量的工人重新调配到新的产业化岗位上。为了更安稳地展开这项工作,美国联邦政府召集了全国各个私有领域的行业大亨,让他们为国家提供志愿服务。
这些人都是必不可少的。他们带来了各自所在行业的专业知识,为美国劳工部提供了帮助。但这类不支付报酬的志愿行动却其实不正当。所以为了规避相干法律,他们也拿到了一些薪水。具体是多少呢?1美元。
这些年薪1美元的人一方面肩负着公民义务,但另外一方面也都没有失掉资本家的自私本性。他们在为国家服务的同时,仍在考虑自己公司的利益。在这一进程中,政府许诺为承包商提供全额报酬,外加一定的用度,从而调动了私有企业与之合作的积极性。民主党的意识形态到达了巅峰:企业和政府以爱国的名义相互携手。
表明决心
如今的科技行业高管与最初那批1美元年薪的人并没有本质差异。佩奇与扎克伯格之间的斗争固然不是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但双方的确都在努力争取市场份额、关注度和人材。彼时的爱国主义让位于新的情怀——这并非对国家的虔诚,乃至不是对用户的虔诚,只是为了让公司股东满足。
所以还是别掩耳盗铃了——这类薪水的确与钱无关,这实在是一种公司战略,是一种与股东的直接沟通。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显示出你对自己产品的信心。
“这类行动有一个条件假定,那就是他们可以通过股价取得长时间收益。”咨询公司FTI Consulting经济研究总监查尔斯·戴蒙德(Charles Diamond)说,“这表明他们把赌注压在公司身上。”
回想1999年,乔布斯当时刚刚回归风雨飘飖的苹果,并被微软Windows主导的PC市场重重包围。在担负临时CEO期间,乔布斯的年薪就是1美元,这也让他成为过去30年来最著名的“1美元俱乐部”成员。他重返苹果不是为了钱——他很早之前就已成了百万富翁——而是为了打造一家公司。
事实上,扎克伯格不但表示,他将把赌注压在公司未来的发展上,而且几近没有流露出短时间变现的意愿。他在IPO申请文件中附带的公然信中表示,Facebook其实不单单是一家公司,更是一个信心,一个亟待推动的“社会使命”。“我们常常谈及印刷机和电视等发明,”他写道,“通过提升沟通效率,它们引领了众多关键的社会变革。”
“我们开发服务不是为了赚钱,我们赚钱是为了开发更好的服务。”他还语出惊人地写道,“如今,不信仰‘一切向钱看’的企业开发的服务越来越受追捧。”
真正意图
这些人用崇高的语气描绘着远大的理想,仿佛他们命中注定要为互联网现身一样。1美元的年薪仿佛也完全可让我们相信,他们不是为了钱。
但是,这类理念恰正是股东愿意听到的。自从乔布斯去世后,投资者都在期盼另外一个梦想家。固然硅谷有很多职业CEO,例如此科特·汤普森(Scott Thompson)们、李艾科(Leo Apotheker)们,乃至梅格·惠特曼(Meg Whitman)们,但由于他们常常会在不同公司间跳来跳去,不会真正虔诚于任何一家公司,所以吸引力远逊于乔布斯和扎克伯格这样的开创人,后者最少看起来与他们的公司间有着深厚的友谊。
换句话说:让自己看起来不是为了赚钱,恰正是开创人所能够做出的最好决策,对扎克伯格特别如此——他一手创建的Facebook还有几月就将成为上市公司。
对佩奇等人而言,则是另外一种情况。1美元年薪在谷歌发展早期非常重要,这家搜索引擎彼时还需要证实自己。AltaVista、雅虎和Lycos等老先辈都要挟要抹杀还没有成年的谷歌。
但现在,谷歌已突破了搜索业务,突破了PageRank,开始寻觅新的收入来源,并尝试更多的可能,从团购到移动平台,再到网络零售。的确,佩奇依然与这家他参与创建的公司紧密相连,他也十分信赖这家公司。但佩奇已不再需要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那些硅谷元老的监视了,他长大了。
在成长进程中,他也学会了与投资者坦诚相待。在最近的财报电话会议上,佩奇对股东明确表示,谷歌股票状态良好。“我们会妥善管理股东的资金。”他今年1月说。这类话之前绝不会从佩奇嘴里冒出来。
其他利益
从个人财务角度讲,拿1美元年薪的CEO实在更聪明。
依照美国税法规定,员工每年工资超过100万美元,会给企业带来不小的财务损失。另外,假设每年的薪水到达数百万美元,还要缴纳税率最高的所得税。所以,拿1美元年薪就相当于每年用数百万美元的薪水换取数十亿美元的股票期权。
看看乔布斯的情况。2001年,他依然拿1美元年薪,但苹果那一年为乔布斯提供了“特别高管奖金”——价值4000万美元的私人喷气式飞机,苹果还为此缴了4000万美元税。不赖。
公平地讲,扎克伯格计划在IPO前行使巨额期权,这笔钱需要缴纳资本利得税,他要因此向政府缴税15亿美元
但这仿佛依然是一种绝佳的公关手段。扎克伯格缴纳的税金对加州而言是一笔“意外之财”。该州已深陷财政窘境,过去十年来的赤字逐年增加。
公众并未看到幕后的税收利益。我们只看到了拿1美元年薪的人,看到了那些执掌公司帅印,但却不想或不需要获得丰富报酬的人,他们与华尔街那1%的人不同。我们看到的是这样一群人:不管男女,他们都秉承着一项使命,时刻豫备着带领公司走向成功。
这么好的名声,恐怕花多少钱都很难买到。(鼎宏)
http://www.fw8.net/TAG:美元,美国,公司,硅谷,年薪
评论加载中...
|